金融危机的本质源于货币过剩,其周期性规律体现为过剩货币通过杠杆性扩张与资产价格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自动平仓。阴谋论认为货币被少数家族或机构全权控制,但其逻辑缺陷在于忽视货币流向的不可控性,以及货币规模膨胀后脱离实体经济的自我蒸发特性。
福卡智库提出“金融文明”概念,认为其颠覆性特征包括以概念炒作定价、必要无效劳动支撑非理性繁荣、全球化与信息化加速要素整合等。这种文明以货币过剩为基础,推动资本化、证券化进程,形成独立于实体经济的新经济模式,但也内含市场原罪。
市场原罪表现为生产过剩与货币过剩失去稳定锚定,导致危机周期性爆发。格林斯潘等学者将问题归因于市场失灵或监管不力,却忽略货币商品化属性——货币已成为全球主要交易品种,其危机形式包括贬值、资产缩水等本质性消灭。
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体制共同加剧货币过剩制造能力,为货币脱离传统媒介约束提供条件。各国救市政策常在去杠杆与流动性扩张间陷入两难,加剧货币持续蒸发风险。
金融原罪论从时代定性角度解构金融文明,强调政治、文化、技术等多变量对金融运行的影响。研究表明,认知差异决定国家与个体在金融文明中的地位,被阴谋论误导的决策模式将导致系统性风险。货币危机的本质规律性特征,为前瞻性研究提供了新分析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