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货币化风险的核心在于政府通过央行直接为财政赤字融资,导致货币流动性扩张效应失控。这种行为弱化政府财政纪律约束,使央行独立性丧失危机成为现实。历史货币化失败案例表明,如1948年国民党发行金元券、德国魏玛共和国超发货币等,均因货币超发引发恶性通货膨胀机制,最终导致法定货币体系崩溃。
当财政赤字货币化持续推行,货币流动性可能通过资产价格泡沫风险或通货膨胀两种路径传导至社会。德国1923年货币失控导致物价单月上涨8912%,日本1930年代央行直接为军部融资,均体现政府资源配置扭曲对经济稳定基础破坏的严重后果。此类政策加剧收入分配失衡加剧,社会被迫为政府赤字买单。
理论层面,哈耶克指出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效率天然低于市场机制,财政赤字货币化进一步放大政府控制经济的弊端。日本央行购买企业债等案例显示,单纯扩大货币供给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反而维持低效企业的“大而不倒”。历史教训表明,缺乏财政纪律约束的赤字货币化可能引发经济风险向社会风险转化,甚至导致极端政治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