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向文王阐述天下治理之道,提出治国需以“大、信、仁、恩”为核心,强调包容天下、约束天下、怀柔天下、保有天下的治理理念。他认为唯有具备气量、诚信、仁爱与恩惠的统治者,方能实现天下政通人和,否则将如天体运行般不可逆转地失去民心。
隋炀帝的暴政统治成为反面例证。其大兴土木,修建东都洛阳、西苑及离宫四十余所,导致每月役使两百万人,民脂民膏浪费严重。为满足私欲,他开凿运河、三次巡游江都,随行船队规模庞大,地方供应压力激增,进一步加剧民生困苦。
高丽远征耗费更是隋朝衰亡的关键。隋炀帝三次征调百万军队与工匠,因战船赶造与物资转运导致大量劳工死亡,民间出现“人乃相食”惨象。民众不堪劳役与赋税,最终爆发农民起义,王伯在长白山首举义旗,各地响应,起义浪潮席卷全国。
隋炀帝因暴政统治后果被部将缢杀,其统治违背太公治国理念,终致“天下贼之、仇之、灾之”的结局。历史印证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的规律,强调仁爱治国策略与恩惠保民政策对政权存续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