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澳大利亚的绿林大盗奈德·凯利及其团伙"凯利党",凭借自制铁板甲与警方对抗,成为该国最具争议的历史符号。1855年出生于罪犯流放地的奈德·凯利,其家族因盗窃频繁受警方关注。他14岁因盗窃华人财物开启犯罪生涯,逐渐发展为抢劫、恐吓等重罪,最终组建澳洲凯利党犯罪组织。
凯利党的犯罪手法充满挑衅性,包括抢劫银行后焚烧抵押地契、假扮警察招摇过市等。他们为对抗警方研发的自制铁板甲重达41.4公斤,能抵挡步枪子弹,在1880年酒店突围战中展现惊人防御力。尽管最终因腿部中弹被捕,奈德·凯利穿戴铠甲直面枪林弹雨的场景成为传奇。
澳洲民众对凯利党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由于当时社会多由流放罪犯后代构成,部分人将其视作反抗压迫的绿林大盗传奇。奈德·凯利童年救人善举与成年犯罪的反差,加之政府高压追捕手段,强化了悲剧英雄形象。其铠甲现存于维多利亚图书馆,成为澳洲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
官方对凯利党的处置折射出社会矛盾。庭审被迫转移地点、六万人联名请愿等事件,反映出民间对这位绿林大盗的复杂情感。尽管犯下重罪,奈德·凯利的故事被改编为11部电影,并在悉尼奥运会开幕式展示,印证了其作为澳洲集体记忆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