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10月,中俄边境满洲里出现异常死亡病例,死者皮肤呈现紫黑色斑点,标志着东北鼠疫爆发。此次疫情的源头指向俄国边境小镇达乌里亚的华工工棚,张万寿工棚疫情源头因接触感染鼠疫的旱獭,导致多人暴毙。俄国当局迅速烧毁工棚并驱逐华工,但未能阻止疫情通过中东铁路疫情扩散至哈尔滨、长春等地。
面对肺鼠疫传播途径的快速蔓延,清政府委任伍连德主导防疫。通过秘密解剖尸体,他确认此次为可通过飞沫传播的肺鼠疫,提出隔离、火化尸体等措施。鼠疫尸体火化政策虽因传统观念受阻,但最终强制推行,有效遏制了疫情。伍连德防疫措施还包括封锁交通、建立现代医院,并推动近代防疫体系建立,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奠定基础。
疫情暴露了日俄防疫利益博弈的复杂局面。俄国以防疫为由扩大租界控制权,日本则封锁南满铁路;傅家甸防疫主权争议更凸显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蚀。清政府借防疫契机收回部分检疫权,但未能挽回政治颓势。最终东北鼠疫在四个月内被扑灭,罹难超六万人,但其引发的卫生改革与主权斗争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