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认为,人生而具欲望,且欲望在人生中占据重要地位。他将欲望与宇宙的“有名”“无名”状态类比,提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通过无欲观妙境界体悟万物本源,通过有欲观其表象规律。但欲望过度会导致灾祸,需通过寡欲满足方法减少对欲望对象的执着,以实现“知足长久之道”。
老子主张通过弱化外在诱惑达成寡欲,如“不见可欲”“实其腹,强其骨”等具体方法,使民众回归质朴。其理想社会并非绝对无欲,而是反对过度奢求,强调“去甚、去奢、去泰”。圣人以不欲为欲、以不学为学,通过克制欲望与知识助长欲望的负面影响,达到内在平衡。
在治国理念上,老子提倡无为治国理念,认为过度依赖智巧与制度会激发贪欲,导致混乱。通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主张,消除外在名利诱惑,使民众回归自然本性。最终,以无名之朴化解欲望,知足常足的状态可使天下自定,实现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