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二年(1005年),宋真宗赵恒在澶渊之盟签订后推行裁减军队政策,通过合并防区、削减军费缓解财政压力,同时鼓励士兵返乡耕种荒废土地,恢复农业发展。这一举措不仅节约开支,也为大宋帝国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为促进经济恢复,宰相毕士安与寇准提出发展榷场贸易的计划,在宋辽、宋夏边境设立交易市场。辽国以战马换取宋朝的粮食和茶叶,两国通过榷场贸易互通有无,带动国内商业兴盛,商税年收入高达450万贯。这一系列政策凸显毕士安辅佐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
澶渊之盟带来的边境和平使宋朝外交压力减轻,但宰相毕士安病逝后,寇准独断政令,逐渐引发同僚不满。其刚直性格导致与王钦若等官员的矛盾激化,后者因曾主张南逃遭寇准贬斥,开始策划政治报复。
王钦若作为典型权谋小人,利用赵恒对澶渊之盟“不光彩”心理,暗中诋毁寇准,最终导致其失势。这一事件反映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也为后续政局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