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31-《第十八章:大道废1》父亲慈爱、子女孝顺,这本是天地间的常理

主播: 君道兮兮
最近更新: 2天前时长: 05:51
道德经—史上最全的道德经讲义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大道废弃的社会现象

# 仁义学说兴起原因

# 孝慈家庭伦理关系

# 国家昏乱治理困境

# 忠臣安邦定国事迹

# 智慧施展手段分析

# 六亲不和矛盾根源

上古时期的社会崇尚淳朴自然,人们顺应本性、安于命运,无需外力约束即能维持和谐。庄子描述的“混混沌沌”状态体现了大道昌盛时期的特点,此时仁义无需标榜,已自然蕴含于行为之中。
随着“大道废弃的社会现象”出现,统治者开始强调“仁义学说兴起原因”,试图通过道德规范弥补社会裂痕。然而,仁义逐渐沦为虚名,虚假行为滋生,导致“六亲不和矛盾根源”加剧,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疏离。即便偶现“孝慈家庭伦理关系”,也因世风败坏而成为特例,失去原本的普遍性。
“国家昏乱治理困境”进一步暴露社会危机,君臣以智谋相互算计,尔虞我诈之风盛行。在此背景下,“忠臣安邦定国事迹”成为乱世中维系国家存续的关键力量,但其成败往往取决于时局动荡的不可控因素。
作者通过对比上古纯朴与后世“智慧施展手段分析”的差异,批判了刻意标榜道德的行为。大道昌盛时,孝慈忠义浑然天成;而世道衰微后,仁义沦为工具,社会仅能依靠少数人的德行勉强维系,与自然和谐之境渐行渐远。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