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通过对比《伤寒论》第160条与第67条,指出第160条为苓桂术甘汤重证。第67条描述伤寒误用吐下法后出现心下痞满、气上冲胸等症,而第160条因发汗伤阳进一步加重,导致虚烦脉微、心下痞硬,并出现气上冲咽喉及经脉动惕等严重症状,反映中阳不足与水邪上逆的叠加病机。
发汗伤阳加剧了阳气虚损,导致虚阳内扰(虚烦脉微),水邪上逆引发心下痞硬和气上冲咽喉。清阳不升则头目眩冒,经脉失于温养则出现动惕,久而成痿的风险显著增加。张胜兵强调此证需在苓桂术甘汤基础上加附子温阳、芍药养阴,以调和阴阳。
苓桂术甘汤适用于中阳不足、水邪上逆的眩晕、咳喘、遗尿等症,如舌体胖大、苔水滑者效佳。文中列举临床案例,包括顽固性咳嗽及剖腹产后遗尿的治疗,强调其温阳化饮的作用。对于久而成痿的严重情况,提出可参考地黄饮子等阴阳双补方剂。
张胜兵反驳吴谦、柯琴等注家对第160条的误读,指出其未联系上下文对比条文。吴谦认为“心下痞硬”为错简,主张长期补气血;柯琴误判为“半下泻心证”,均被批评为脱离病机本质。张胜兵强调需紧扣水邪上逆与阳气虚损的核心病机,结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
苓桂术甘汤重证需及时干预,避免久病致痿。加附子、芍药的思路体现“扶阳益阴”原则,兼顾温阳化饮与滋养阴液,防止经脉失养。若延误治疗,水邪壅盛与阴阳两虚的恶性循环将加剧病情,预后显著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