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条围绕《伤寒论》第159条展开,探讨伤寒误治后出现的心下痞硬与下利不止的证候演变。患者因误服下药或寒凉药,导致中焦虚寒,出现痞硬与下利,与157、158条的甘草泻心汤证及生姜泻心汤证表现相似,但病机不同。医者误用泻心汤无效后,再次误用下法,使病邪深入下焦,形成滑脱不禁,此时需用赤石脂禹余粮汤证治以固涩止利。
若下利仍未止,则需结合利小便以实大便法,选用五苓散分利水湿。文中强调,中焦虚寒的痞利证(如163条桂枝人参汤证)本可用理中汤的适应症温中散寒,但一误再误后,病位转至下焦,需调整治则。此外,水痞证治与鉴别补充了156条五苓散的应用范围,指出无论是否伴下利,只要小便不利,均可利水消痞。
最后,分析赤石脂与禹余粮的配伍,强调其固涩止利方剂应用不仅针对下利,还可治疗崩漏、脱肛等滑脱不禁的病症,体现张仲景“同病异治”的辨证思路。通过对比不同方剂的适应症,厘清了中焦虚寒、下焦滑脱与水湿内停三类病机的鉴别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