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虎韬临境第三十六回》中,五王与太公探讨两军临境对峙策略。太公提出分兵三处战术部署:前军深沟壁垒防守,后军储备粮草,中军精锐部队奇袭敌军中央,强调出其不意攻敌要害,使敌军因情报缺失而不敢妄动。此战术的核心在于隐蔽意图,利用奇袭制造战场主动权。
针对敌军可能通过伏击战术反制的情况,太公建议以挑战疲惫敌军士气的策略应对。通过每日派前军佯攻,配合老弱士兵制造声势,左右袭扰敌军,使其将领疲于应对。同时,结合坚壁不出消耗敌军的方针,最终迫使敌军放弃进攻,为后续反攻创造机会。
文中以秦灭楚之战为例,说明养精蓄锐待机反攻原则的实际应用。老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驻守楚境,坚壁不出消耗楚军锐气,同时针对性训练士兵适应南方地形气候。一年对峙后,楚军误判秦军无意进攻而撤退,王翦抓住追击时机歼灭敌军,最终攻灭楚国。此战例印证了太公战术中“待敌疲而击”的核心思想。
总结来看,古代战争中强调分兵牵制、隐蔽意图、以逸待劳等战术原则。通过灵活运用精锐部队奇袭、伏击反制、追击时机把握等策略,可在对峙中逐步瓦解敌军优势,最终实现以弱胜强或速战速决的军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