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提出“天成地成布阵原则”,强调用兵需结合天象、地形与人力。天成指利用日月星辰方位布阵,地成指依托山林水泽等自然条件,人成则涉及战车、骑兵及文武战法的协同。这一理论为后世军事策略奠定基础。
明代抗倭战争期间,倭寇短兵战术与江南水网地形对明军构成挑战。抗倭名将戚继光针对倭寇擅近战、重冲锋的特点,改革新军军事编制,以十二人为最小作战单位,配备长牌、狼筅等长短兵器结合,并加入火器协同配备,提升攻防效率。
戚继光鸳鸯阵法成为抗倭关键战术。该阵法以队长为核心,队员分持藤牌、狼筅、长枪和短兵,形成攻防一体的战斗序列,灵活适应狭窄地形。同时,阵法可变换为大小三台阵,在江南水网地形中有效抑制倭寇战术优势。
为进一步增强战力,戚继光创制银阵法战术布局,采用“一头两翼一尾”结构,各哨灵活担任正兵、侧翼或后备角色。这种布局使部队进退有序,攻守兼备,实战中可多面夹击敌军,减少伤亡。
通过严密的军事编制与战术创新,戚继光率军扭转抗倭局势,最终消除东南沿海倭患。其将天成地成原则与实战结合的经验,成为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