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84 被战争和金钱毁灭的中国化妆品品牌(下)

主播: 蓝狮子
最近更新: 14小时前时长: 05:57
大国锁钥: 国产替代浪潮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外资化妆品品牌收购

# 中国本土化妆品品牌衰落

# 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下降

# 欧莱雅收购小护士案例

# 外资品牌渠道终端布局

# 外资品牌广告营销压制

# 本土品牌销售网络瓦解

# 中国化妆品国产替代困境

# 外资资本碾压式竞争

# 外资品牌本土化战略

外资品牌进入与市场冲击
20世纪80年代起,外资化妆品品牌如资生堂、强生、雅芳、欧莱雅等通过资本竞争和广告营销迅速布局中国市场。借助百货商场等渠道终端和本土化战略,外资品牌逐步挤压中国本土化妆品品牌的生存空间。
本土品牌收购与市场萎缩
2002年后,外资品牌通过收购案例(如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强生收购大宝)直接瓦解中国本土品牌的销售网络。小护士被收购后,其市场占有率骤降,渠道资源被用于扶持外资自有品牌卡尼尔,导致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下降。类似案例包括丁家宜、雨希等,多数本土品牌在收购后走向衰落。
资本碾压与行业困境
外资品牌以资本竞争手段实施碾压式扩张,通过广告营销压制和渠道终端垄断,使中国本土品牌难以抗衡。部分幸存品牌如大宝虽保留独立运营,但品牌影响力减弱;美加净虽被回购,却因企业内部矛盾陷入发展停滞。
国产替代的艰难探索
在国产替代浪潮中,中国化妆品行业早期虽有一定积累,但在外资资本和品牌战略的冲击下举步维艰。2016年前,本土品牌普遍面临销售网络瓦解、市场占有率下降等问题,行业亟需突破外资主导格局的新路径。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