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国与晋国作为公认的霸主,因争霸地位产生矛盾。齐国不满晋国主导的诸侯盟会体系,通过欺凌鲁国、卫国等邻国扩张势力,导致这些小国向晋国求援。晋国为巩固霸主地位,借断道盟会拉拢诸侯,却因使臣细客在齐国外交场合受辱事件埋下冲突导火索。齐景公纵容后宫嘲笑晋国瘸腿使臣细客,引发晋国强烈不满。
鲁国与卫国因齐国军事压迫向晋国求援,晋景公派细克率八百乘兵车伐齐,齐晋爆发安之战。齐国虽初战占优,但因战术缺陷溃败,齐景公险被俘。战后晋国提出苛刻谈判条件,要求齐国太后萧童梳子为人质并调整田埂走向以利晋军东进,均遭齐国拒绝。最终齐国以财物赔偿平息争端,但两国长期对立未解。
战后晋国通过军事胜利强化霸主权威,齐国则转向联合楚国制衡晋国,并伺机支持晋国内部失势贵族。然而两国因内部权力斗争均未能持续扩张,最终在春秋后期逐渐衰落。安之战成为晋齐争霸的关键节点,既体现诸侯国间的复杂博弈,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尊王攘夷”秩序下的权力更迭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