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于近期发布,定位豪华高性能SUV,起售价25.35万元,高配版32.99万元。其定价策略对标特斯拉Model Y,后者当前实际成交价已降至25万元区间。发布会后3分钟内订单突破20万台,最终1小时大定达28.9万台,远超2025年一季度特斯拉Model Y总销量8.1万台的行业数据,引发市场热议。
雷军团队营销手段突出“预期管理”,通过拉高消费者心理价位预期,再以实际价格创造惊喜感。其核心策略包括顺势而为的后发先制打法、深挖差异化需求(如强调驾驶体验而非家庭场景),以及外形设计与产品力平衡。小米SU7在25万级新能源汽车产品竞争力中,以性价比和设计创新形成优势。
行业对比层面,小米与华为分别代表两种产业链整合路径:前者自建工厂全面生产,后者通过系统赋能合作车企。这种差异化模式被解读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既需自主可控技术,也需融入全球产业链。华为近期发布的智界S800同样运用预期差营销逻辑,凸显头部品牌竞争焦点转向智能驾驶与生态协同。
从国家战略定位视角,小米、华为、比亚迪等企业的多元发展路径,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技术互补与市场协同效应。分析指出,此类企业通过差异化竞争加速产业链整合,有助于中国高端制造突破国际壁垒,实现“围城必阙”的全球化布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