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债问题日益严峻,多地政府面临化解债务的困境。陕西宝鸡、山东辽城、甘肃国投等地方政府及贵州城投均公开表示债务压力加剧,债务化解难度持续攀升。究其根源,地方债问题呈现三方面矛盾:一是土地财政依赖困境,随着经济引擎转向高新产业及房地产调控收紧,土地财政支撑力减弱;二是政府信用背书弱化,财政部明确中央不兜底原则,导致地方债市场信心受挫;三是城市化扩张受限,三条红线政策遏制城市无序开发,缺乏产业支撑的债务模式难以为继。
围绕地方债化解路径,经济学界存在分歧。一方主张维持债务价值并扩张债务规模以刺激经济,另一方则认为超额债务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数据显示,中国债务率虽在全球处于中游水平,但地方债绝对规模已触及国际警戒线。截至2024年7月,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42.8万亿元,突破全国人大批准的债务限额。财政部为此推出隐性债务置换政策,通过调整债务限额缓解地方压力。
当前地方债的核心矛盾在于“度”的把握。从相对指标看,中国债务率远低于多数G7国家;但绝对规模已突破120%的债务风险警戒线,2022年专项债扩容进一步推高债务率。未来需平衡债务规模控制与经济发展需求,避免陷入长期债务陷阱,同时探索可持续的财政模式以应对城市化扩张受限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