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学家苏轼初入仕途时,因科举成绩优异,被授予凤翔府判官职衔,担任签书凤翔府判官,协助知府处理政务。这一职位需丰富资历,但因苏轼在礼部考试和制科考试中的卓越表现,得以破格担任。
苏轼的仕途经历首遇挑战,源于与凤翔知府陈公弼的矛盾。陈公弼为官严厉,对苏轼的才名不以为意,多次施压:禁止同僚以“苏贤良”尊称苏轼、借中元节聚会缺席为由罚其俸禄,并屡次修改其公文。苏轼性格豪放,难忍上司苛责,双方关系日益紧张。
冲突在凌虚台记创作背景中达到高潮。苏轼奉命撰写《凌虚台记》,借古喻今暗讽权势无常,矛头直指陈公弼。然而陈公弼未加删改,反将全文刻碑留存,并坦言严苛态度是为磨砺苏轼心性。多年后,苏轼在陈公弼传记撰写中反思此事,表达对上司良苦用心的感激与悔意。
苏轼在凤翔府任职三年后调任中央,却卷入与宰相王安石的政见之争。这段北宋官员仕途经历,既展现了苏轼耿直敢言的性格,也揭示了其早期官场磨砺对其政治生涯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