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印巴边境军事冲突升级引发国际关注。此次冲突的导火索是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暴恐袭击事件,印度政府指控巴基斯坦为幕后策划者,并发动跨境空袭作为报复;巴方则强调事件根源在于莫迪政府民族主义政策下对印控克区的军事管制措施,导致当地穆斯林群体长期不满。双方围绕“恐怖袭击”与“治理失败”展开激烈国际舆论战,叙事逻辑差异使局势更趋复杂。
莫迪政府上台后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动员策略,通过强化宗教身份认同凝聚国内多数群体,将穆斯林人口及巴基斯坦塑造为“内外威胁”。2019年废除宪法第370条、取消印控克什米尔自治地位等举措,进一步激化地区矛盾。此次冲突中,印度未提供充分证据便直接归咎巴基斯坦,反映出其国内政治对民族主义情绪的依赖。
中国作为南亚和平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强调劝和促谈立场。中巴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及在巴投资安全受冲突直接影响,而印度若持续升级局势,可能加剧南亚有核国家冲突风险。尽管中印近期关系出现缓和迹象,但印度对华政策仍受美国战略牵制,其配合美国关税政策及印太战略的倾向,显示出对中美博弈的投机性立场。
冲突中巴基斯坦使用中国歼-10C战机击落印度战机的战例,侧面验证中国军事技术体系的实战能力,但中方更关注地区稳定。分析认为,中国在克什米尔附近的军事部署客观上形成战略威慑,为抑制冲突扩大化提供了潜在杠杆。未来局势发展将取决于印巴能否回归理性对话,以及大国地缘博弈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