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8岁的呼格吉勒图因被指控犯有流氓罪和故意杀人罪,在严打活动的司法背景下被迅速判处死刑。案件核心争议点在于审讯过程中存在刑讯逼供嫌疑,且证据链仅依赖血型匹配等薄弱环节。呼格吉勒图成为新中国司法史上首例死刑后改判无罪的典型错案,其好友闫峰的证词和审讯记录矛盾进一步凸显案件漏洞。
2014年,连环杀手赵志红落网后主动供述作案事实,直接推动呼格吉勒图案重启调查。内蒙古高院最终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宣告无罪,家属获赔205万元。此案暴露了特定历史时期司法程序粗糙、过度追求破案率的问题,也引发对迟到的正义是否仍具价值的讨论。
案件平反后,27名涉案司法人员被追责,主导审讯的冯志明因贪污罪被判刑。该案成为推动司法改革的重要案例,促使证据审查制度完善和错案赔偿机制优化,但死刑复核程序时效性、冤案预防体系等议题仍待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