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正加速从科幻场景走向现实生活,未来或将在零售、医疗、养老等领域承担服务、清洁、搬运等任务。其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的50-80亿元增长至2035年的3000亿元,覆盖场景包括工厂、医院及日常生活场景,成为解决老龄化劳动力缺口的重要工具。
发展人形机器人对推动产业链升级意义重大。其研发需突破智能人形机器人AI系统、精密机械制造技术和高精度传感器研发等核心技术,同时带动半导体、云计算等关联产业。据测算,每1元人形机器人投资可拉动4.3元相关产业产值,成为中美机器人技术博弈的关键领域。
当前中美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呈现差异化竞争。中国凭借完整产业链实现小规模量产,成本仅为美国三分之一;美国则依托智能算法生态控制,强化机器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双方在技术卡脖子问题上相互制衡,例如美国限制AI训练芯片出口,中国则通过稀土材料和高精度减速器反制。
针对人形机器人可能引发的就业影响,其替代对象主要为重复性体力劳动,但将同步催生研发、运维等新岗位。行业需警惕硬件代工产业风险,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尤其在智能算法生态控制与高精度传感器研发领域突破,以应对全球机器人出口管制政策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