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

2075、战火中的青春6丨中国的文脉曾被这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镇庇护!

主播: 程涵729
最近更新: 2天前时长: 24:15
1039动听天下——最好听的历史照进现实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 四川李庄学术庇护地

# 同济大学战时内迁历程

# 李庄文化抗战历史

# 战时李庄学术研究

# 中央研究院文物保护

#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 抗战时期文物抢救

#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 李庄白肉文化起源

# 李庄战时教育体系

李庄的学术庇护使命
四川李庄学术庇护地作为抗战时期的文化重镇,接纳了同济大学战时内迁历程中的数千名师生。面对日军对文教机构的轰炸,李庄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的承诺,为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提供场所,保障了战时李庄学术研究的延续。
学者与文脉守护
梁思成、林徽因等学者在李庄完成《中国建筑史》初稿,中央研究院文物保护团队在此抢救数千件文物。考古学家李济、董作宾等人坚持研究,推动殷商文化考据。同济医学院通过医学实验破解川南地区“痹病”难题,体现了战时学术与民生的结合。
战时教育与青年担当
李庄战时教育体系覆盖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条,培养大量人才。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李庄学生踊跃参军,部分人甚至背下视力表以通过体检。同济师生带来的电力、戏剧演出等现代元素,推动了当地文化革新。
文化交流与战后影响
李庄白肉文化起源与学者陶孟和的改名轶事,成为饮食与学术交融的象征。抗战胜利后,同济大学迁回上海,但李庄与学术机构的联系延续至今。2024年,李庄年游客量超450万人次,其作为文化抗战历史的见证地,仍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哦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