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背景与核心矛盾:近期三名大陆配偶因公开主张两岸统一,遭台湾民进党当局强制驱离。台独网红巴炯、闽南郎等人借机煽动对立,散布“二十万台湾人持大陆身份证”等不实言论,推动禁止两岸高校交流,导致陆配成为针对性攻击目标。
· 台独网红角色与手段:巴炯以抹黑大陆为流量手段,曾参与民进党网军活动;闽南郎(陈柏源)因在大陆失信后返台,与巴炯合作拍摄所谓“统战纪录片”,污名化大陆及台商、陆配,成为民进党“抗中保台”政策的急先锋。
· 当局纵容与政治动机:民进党当局被指包庇甚至配合网红行动,包括泄露陆配个人信息、默许其包围抗议现场等。内政部门负责人刘世芳等人借机炒作“陆配有官方背景”,试图通过制造寒蝉效应,强化“台独”社会氛围,并为赖清德当局后续政策铺路。
· 系统性打压与两岸影响:赖清德当局以“安全会议”名义,将网红举报事件升级为政策行动,推动清查军公教人员及艺人背景,进一步割裂两岸民间联系。此类操弄加剧岛内民粹化,破坏两岸正常交流,同时可能引发“养虎为患”风险。
· 历史脉络与社会反应:民进党惯用“爆料—舆论—行政干预”模式达成政治目的,此次事件与先前“间谍案”手法相似。岛内司法工作者及媒体质疑当局放任网络打手横行,部分基层警察更直斥霸凌现场“前所未见”,反映社会对极端化操作的担忧。
· 长期风险与反思:台独网红与当局的合流,不仅激化社会对立,更可能反噬民进党自身。若民粹势力失控或流量利益无法满足,其“有奶便是娘”的特性或导致政治反噬,进一步冲击台湾社会稳定性与两岸关系。